[1]苟东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论张载气学中的“道”与“名”[J].人文杂志,2021,(1):034-44.
点击复制

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论张载气学中的“道”与“名”
分享到:

《人文杂志》[ISSN:0447-662X/CN:61-1005/C]

卷:
期数:
2021年第1期
页码:
034-44
栏目:
出版日期:
2021-01-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0447-662X(2021)01-0034-11
作者:
苟东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关键词:
性与天道 道 名 形名 内形 外形 气
摘要:
形而上学或者说“道”是否可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道家在这方面有一个强势的理论,认为“道”不可“道”(名、言),却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表述。禅宗亦在同一理论延长线上理解其不可说的“第一义”。冯友兰将这一致思方式概括为“负的方法”,并认为其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然而,此一论断忽略了儒家对形而上学言说问题的独特理解。大致来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并非一个纯理论问题,而决定于言者或听者的德性和修养。就理论现象而言,孔子之后,儒家大量谈“道”论“性”,一些儒者还对“道”或“性” 何以可言做了深入思考。思孟学派率先通过新形名学的思路对此进行了初步解答,却依然遗留下若干问题。后来,荀子、董仲舒,尤其是张载则引入气论,较为全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张载一方面通过“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说明了为什么可以通过有形的气说明无形的道,另一方面则通过“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的相通说明了内在之形和外在之形的关系。同时,张载的相关思考抓住了儒家道论对于“成德”与“得名”工夫的强调。儒家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与冯友兰所谓“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都不同,而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道论方法。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