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召开
发布人:wuy 发布时间:2015/11/24 9:04:08  浏览次数:1621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像中国人那样去观察了解中国现实”

  中国学研究势必要“回归中国”,在11月20—21日于上海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海内外中国学研究者对这一观点达成共识。在继“和而不同”、“和谐和平”、“和衷共济”、“合和共生”等主题之后,第六届论坛主题“中国改革 世界机遇”彰显了与会者对中国道路与世界发展关系的探讨热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蓝普顿说,“对我而言,从事中国研究就是要试图像中国人那样去观察和了解中国的现实。”

   
  中国的影响力来源于改革创新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上升。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资深研究员马丁·雅克在谈到这一趋势时说,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中国的改革,而改革的成功将增强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

  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看来,作为参与全球化和追求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从一名“学习者”迅速成长为一名“快速追赶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不断地从“拷贝”迈向“自主创新”的超越阶段,这种超越不仅是超越西方的发展模式,而且是超越自身、不断创新。

  在国际社会上,围绕国家治理展开的辩论至今仍然由西方的概念所主导,对此,马丁·雅克却不无怀疑地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以下两个趋势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一方面是西方治理中的困难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对中国的治理抱有兴趣。

  中国既变得越来越“中国化”,也变得越来越“世界化”。与会者在探讨中国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时认为,中国已经意识到自身模式的建设与全球命运息息相关,这种自觉性所引领的未来发展潮流值得世界期待。

   
  中国为时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中国动力”。就经济贡献而言,“到2020年,不论是以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大体可以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0%左右。”胡鞍钢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的第一“发动机”是美国,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美国成了两大“发动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尤为卓著,中国目前已是全球近200个经济体的第一或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

  很多国家都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这也是全球经济的一个缩影。南非人文科学研究会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贾·何西认为,中国的目标是要走向更平衡、更稳定的模式。在他看来,多边主义是中国未来绿色高质量增长的基础和特征。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通过多边主义与更多的国家深化合作,使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同时对中国内部的平衡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他尤其看好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

  谈及近期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第一次将国家的经济规划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更是向世界表达了中国的自信与决心。

  
  中国道路建设任重而道远

  在与专家学者眼中,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传统,极为复杂的本国国情,学习与创新并举的改革开放经验,这些正是中国道路赖以形成的基础,同时中国未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蓝普顿告诉记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国家来说,有效治理非常重要。他对中国社会基层的运行机制非常感兴趣:政府如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政策如何制定、实施并影响政策结果?医疗保障、基础设施以及教育等关键性公共产品如何供给?因为“治理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

  世界对中国治理的兴趣呈现增长趋势,这也是中国转型及其国际影响力上升的副产品之一。马丁·雅克认为,未来应当以更加宽泛的视野来诠释全球治理的趋势,“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球治理将发生影响深远的转型”。

  中国道路源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需求,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选择另一种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与会学者表示,中国需要更好借用全球化的趋势推进改革和开放,在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稳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加开放地“走出去”。

  “我们所要做的是倡导共赢主义。”胡鞍钢认为,中国所倡导的共赢会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公共产品,中国的改革也势必为世界提供长久而持续的机遇。

  据悉,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承办,每两年在上海举办一届,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领域学科的230名专家学者参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