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杂志》组织 “反思与创新:中国文化精神之追寻” 与 “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 专题论文
发布人:zhangh 发布时间:2018/6/15 9:42:31  浏览次数:3735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对文化自信进行了专节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母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寻与认知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之所在。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人文杂志》于2017年第12期组织“反思与创新:中国文化精神之追寻”专题,于2018年第3期组织“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专题,以期更好地探索中国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情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在《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文化诠释》一文中,结合李约瑟的“中国为何没有生长出现代科学”的疑问和钱学森的“中国在今天为何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科学与学术大师”的疑问,对中国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诠释,认为这是由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保守性所导致的文化传统的保守性所决定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有意识的克服农耕文明时代的保守性传统。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亦有糟粕,因此文化自信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肯定和接纳,而需要理性面对。这正响应了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原则。
  西安交通大学张再林教授撰写《中国文化中的“工具理性”》一文反驳了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传统性观点所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工具理性”。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长于“价值理性”,而且在“工具理性”方面亦不逊于西人,并从哲学思想和实际运用两个层面加以论证。文章认为,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工具理性”精神,既是对中国文化面貌的真实还原,又可借助于我们自身的思想资源,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提供明确的路引。
  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撰写《友善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考源》一文,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价值观,并对其进行考证和反思,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重视孔子及其门人一心追求善、戒除不善的传统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传统的解释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惠敏教授撰写《文化民族主义不是文化自信——重访季羡林的“河东河西论”与汤因比的世界主义》一文,结合当今世界进入脱欧和川普主义的逆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的再全球化新引擎局势,认为季羡林提出的“河东河西论”并非完整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自信既不偏爱本民族文化,也不排除异质文化,而是立足于当代文化和现实文化的需要,具有本来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气度与能力。文章提出,全球对话主义将是超越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作为媒体形态的一种,新媒体是当下时兴的一种数字化新媒体。西北大学陈海副教授撰写《新媒介技术挑战下当代文化自信的可能》一文,结合“文化自信”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认为后者充分注意到了“文化自信”的当代性和实践性,新媒介技术引发了对文化意义上的当代性和实践性的挑战,而面对这一挑战,新文化可以从自然整体观、社会包容观、艺术生成观三个方面来获得自信的可能。
  以上专题凝聚各学科的合力,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结合现实对中国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积极因素进行深入的审思,探索了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实质和文化自信可能的路径和应有的心态,对当前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