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杂志 /oa 论文明学维度的人文经济学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1 当前学界主要通过经济学维度和人文学维度对人文经济学的内涵予以解读,尽管这两重维度都能以自身为坐标去兼容对方,但是又无法对人文与经济的“互化”过程予以全面认识。因此,有必要找到一个能超越并统一二者的新维度,而文明学维度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文明学维度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具体社会形态为背景的文明意涵,服务对象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体实践在于对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形塑。它以文明新秩序的构建为切入点,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和人文互促互荣,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人文经济建设提供指导。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1 10 0 王立胜,段博森 传统语境中的“伦理”概念与中华文明特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2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伦理”作为人与人之间所缔结之社会关系的道理,既具有实践主体的内在性理维度,又具有共同体指向,二者构成共同体内部条理分明的秩序。传统“伦理”概念至少有三个特征:一是“伦理”的着眼点落在行为者与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上;二是“伦理”与情感、德性和规范等有密切关联,但“伦理”是兼恩义与法度而言;三是“伦理”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稳固恒久性。从人禽之辨、立身处世、教民治世、抵御文化入侵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伦理”决定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一种“伦理”之教。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11 21 0 蔡 杰 从惠栋解《易》看其汉学中的“述而不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3 惠栋以“述而不作”奠基了乾嘉汉学,开一代“尊汉抑宋”之风。他在解《易》中,确立了汉学诠释经典的基本理路:以复古作为手段,以求真作为目标,以恢复绝对的原始话语,使解释能够无限地临近和相似于真实为任务,并保证文本诠释的合理性能够得到有效验证。惠栋在复《易》古本、求《易》本义之“述”的过程中,亦有“易理”发挥之“作”。但与拥有考证性、认识论、存有论等不同层级的“实事求是”相比,惠栋的“述而不作”缺少义理解析之思辨性、哲理性、系统性,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独创性思考。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乾嘉汉学的先行者的惠栋,其对“述而不作”的运用于后世产生了深刻而悠远的影响。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22 30 0 康 宇,姜春兰 从“疑”“惑”之异看孔子的道德理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4 据《论语》及其他早期儒家文献记载,“疑”与“惑”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疑”是因对象本身不确定故内心无把握的认识层面原因所致,“惑”则有因主观情绪或情感偏失所致之惑乱、迷惑和糊涂等义。“疑”可通过学问增长解决,而与情感相关的“惑”,认识上的闻见多寡不一定能消除。孔子“四十不惑”意味着可以理性眼光面对事实本身,不受内心情感和情绪的干扰,同时不受欲望影响,而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五十知天命”便是在礼的规范与内心信念的结构中,个体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所面对的人生使命以及命运,明白自我生命轨迹与边界之意。孔子哲学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学问,其中包含“下学”需要且必须“上达”与“一以贯之”的哲理。宋明理学家低估了知识理性对于道德理性的积极意义,孔子“知及仁守”实际承认知对于仁的依赖,其中深蕴的道理仍在于人生问题上“惑”的问题较之“疑”更为切要。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31 39 0 龚建平,冯姚瑶 论朱熹对《老子》“失道而后德”的批判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5 朱熹曾多次评议《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批判老子将“仁义”排列于道、德之后,认为“道”离了“仁义”则“无道理”,反对老子对道、德关系的支离,阐明儒家视域下“道”之内涵。朱熹非老的基点,是出于确认道德本体的需要,体现出儒家将本体与道德伦理紧密联系的思想特质。就道体论来说,朱熹吸收了老子之“道”的思维方式,但批判老子之道体空虚、缺少实在性内涵。朱熹批判的实质,在于与老子对道、德关系的不同认知。老子思想并不是全然否弃仁义道德,其着力反对的是虚伪、非自然的人性。《老子》三十八章是老子论道与道德伦理关系的典型,朱熹辟老是为了维护儒家道德观念的正当性及其价值,但忽视了老子对自然性的崇尚。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40 48 0 丁柏伊 数字资本对共同富裕的双重作用——基于数字资本二重性视角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6 数字资本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作为基本依托,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凭借数字雇佣劳动实现价值增殖和剩余价值,具有高综合性和强渗透性的资本形态。数字资本具有生产要素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的二重性,在生产运动中呈现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二重性,这也决定了它在共同富裕视阈下的双重作用:既具有促进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价值,同时也出现了挤压劳动报酬、加剧贫富分化、削弱人的主体地位的价值困境。基于此,要辩证对待数字资本的二重性,科学把握数字资本的“在场”与“退场”;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坚持数字技术的共同富裕指向;坚持“发展”和“限制”的辩证统一,完善数字资本积极效应的放大机制和消极效应的约束机制。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49 57 0 朱成全,杨彤彤 经济学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政策方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7 在经济学视域下,共同富裕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惠及整个社会并使得低收入人群财富达到并超过现代生活一般物质条件进而有条件形成盈余资产的社会财富构成状态。在宏观机制上,共同富裕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动力并与经济发展过程融合共进,其与经济发展同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果;在微观机制上,共同富裕借由分配过程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机制而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基于上述认识,共同富裕的施策方向应摒弃统计视角的人均思维,而采用使更多社会人群达到社会一般消费刚性水平的底线思维;应扬弃视共同富裕为经济发展结果的单向思维,而采取融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于一体的双向思维。在当前新产业革命不断深化、劳动力排出效果显现的背景下,更应综合施策于低收入阶层的物用补缺、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试新”有利和资产投资化,推进就业形式多元化,以构建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58 67 0 赵儒煜 论“以笔为文”说与贯通四部的文学观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8 刘师培《论文杂记》第一则提出的“以笔为文”说,反对源于经史子三部、形式上单行散体的“古文”为“文”,坚称其为六朝的“笔”体,其逻辑基点在于以六朝“文笔”之辨的概念衡量唐宋以降的古文。“以笔为文”说的实质是刘师培上承阮元之说,将古文排除于“文”的畛域之外,但其说针对将经史子三部视作古文的文学批评传统,无法切断韵语俪辞之“文”与六经、诸子的源流关系,故而“以笔为文”说存在无法弥合的理论罅隙。反思“以笔为文”说的最终旨归于贯通四部的文学观念:一方面是建立以六艺子史为源,而后世文集文体为流的文学统绪,如章学诚从历时性的视角建构的“六艺”—“战国之文”(子史)—“后世之文”(文集)体系;另一方面则是构建一个兼容四部而又打破四部分类法的桎梏,以文体形式和功能为本位的文学分类体系,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三门十一类与章太炎《文学论略》的“二分法”,以此实现文学观念上的贯通四部。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68 75 0 伏 煦 体系建构、表意程式与美学内涵——北美华人学者对道文关系阐释的三种视角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09 “道之文”作为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观念,不仅是国内学界的共识,亦为北美华人学者所关注。在他们对中国古典诗学的阐释中,呈现出对道文关系的体认,并以此为出发点与西方文学体系进行比照。他们的研究焦点并不局限于对“道”这一概念的阐释,而是在对中国诗学体系或某些诗学范式进行梳解时围绕着他们对道文关系的理解而展开,其视角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以道文关系建构、梳解中国诗学的体系结构以及诗学观的演变趋势;二是在阐释传统诗学的观物表意范式中体现文道合一的境界;三是通过援引西方理论揭示道之文的美学内涵。他们的阐释中一定程度上对西方视角下评判中国诗学“零散而缺乏系统、感性而缺乏逻辑推理”的观念进行了纠偏,并表明了中国诗学理论有其内在秩序和系统。道文关系始终是他们阐释中国传统诗学时的潜在脉络,对我们思考中国传统文论在与西方对话中如何立足母体文化根基、在世界文论的版图中彰显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启发。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76 86 0 曾旭彤,蒋述卓 徐渭“中”之意涵及其在诗学中的体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10 《论中》集中体现了徐渭关于“中”的哲学思想。“中”是儒学的核心精神。自孔子起,“中”的内容便不断被发掘,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及至宋明,形成了围绕心性问题的中和理论。徐渭在此基础上,承袭阳明之学,对“中”进行了创新性解读。事实上,“中”包含体与用两个层面。作为本体的“中”,具有自然性和感性的特征,是自然的心性本体。作为发用的“中”则体现为“因时制宜”和“无过不及”两个原则。“中”统御着为政、为学、诗文、绘画等各个领域,在不同领域呈现为不同的范畴。在诗学领域,“中”之本体表现为“兴”。《论中》在诗学方面提出了不少创见,这些新见解突破了复古派、唐宋派的窠臼,推动了诗学理论的革新。同时,徐渭还将“中”的思想运用于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风,成为诗坛的一朵奇葩。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87 97 0 王丝雨 启智与启志:“愚公移山”在近代中国的转型与传播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11 近代以来,“愚公移山”故事开始脱离经典传承常态轨道,成为时人开启民智以救国的话语文本:传播层面,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该故事以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与传播,实现了突破精英阶层的民间流传。精神内涵层面,近代学人基于科学性重新认知该故事,以现代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观念解读与诠释,推动了其祛神化转型。社会功能层面,自晚清起,愚公故事便活跃于实业救亡派和抗战救国派的政治表达中。在毛泽东的重塑下,它开始具备革命意象以动员民众,成为与民族危亡相关联的政治话语。愚公故事近代传播过程中大众化、祛神化、政治化的特点奠定了其现代化的内涵基因,承担了“启智”与“启志”的双重历史使命,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迸发出更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成功实现近代转型的经典个案。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98 109 0 史可人,赵兴胜 从子午炮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标准时计的引入与设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12 近代中国围绕构建同步性的公共标准时计所经历的变革与变革本身,不仅是一项全球性兼具科学性的变革事件,还是一项国家化的实践过程与社会变迁。近代欧美殖民国家利用时间规范消解其在远洋航海、跨陆铁路、越洋电报等全球霸权扩张的差异问题,先后经历对本初子午线的确定、平太阳时替代真太阳时、标准时替代地方时、机械钟表的普及等时制、时计与通讯技术的同步变革,并对近代中国的时间变革产生长达四个世纪的影响。文章以全球标准时生成与近代中国标准时的引入,关联起与时间全球变革紧密关联的科学知识、设备技术与组织机制等关键要素,论析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全球同步性特征与地方差异性嬗变的关系。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110 121 0 封 磊 新业态、新风险与非缴费型养老金——来自全民基本收入的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13 <span>数字经济的兴起及其伴生的新就业形态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诸多挑战,雇主的缺位、收入的不稳定和就业的流动性等因素成为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严重障碍,由此产生了潜在的养老风险。为探索非缴费型养老金作为政策回应工具的适应性,文章引入全民收入理论,认为全民基本收入的“全民性”“无条件”和“保基本”等特性与非缴费型养老金的“普惠性”“非缴费性”和“基础保障性”高度契合,可以为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发。因此,建议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优化升级为非缴费型养老金,以化解新业态从业人员乃至全体国民的养老风险,完善我国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span> <br />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122 130 0 杨建海 论农村老人自养秩序生成的动力机制、实现条件与制度基础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014 中国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典型特征。较之于城市,农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形势。实践中,老人自养已经成为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模式,且广泛存在于尚具劳动能力的中低龄老人群体中。老人对子代养老的低预期、老人通过自养所体验到的生命价值感以及村庄对老人自养的舆论共识构成了农村老人自养秩序生成的内在动力机制。农村人口寿命增长所带来的农村老人可劳动时间的延长、年轻人的离乡化所带来的乡村经济机会空间的释放以及机械化推广所带来的农业生产的低劳动投入是农村老人自养秩序的实现条件。此外,农村家庭制度、村社集体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农村养老医疗制度为农村自养秩序的生成与维系提供了制度支撑与保障。结合中国国情与实际,当前中国农村养老需坚持农村中低龄老人的自养秩序,完善农村老人自养秩序得以存续的制度基础。与此同时,以村社集体为主体,将国家养老资源更多辐射到农村高龄老人,特别是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群体,确保农村老人养老需求的有序满足。 2025年04月15 00:00 2025年第4期 131 140 0 杜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