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怀东.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J].人文杂志,2020,(6):060-69.
点击复制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分享到:

《人文杂志》[ISSN:0447-662X/CN:61-1005/C]

卷:
期数:
2020年第6期
页码:
060-69
栏目:
出版日期:
2020-06-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0447-662X(2020)06-0060-10
作者:
吴怀东
安徽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质而实绮” 外枯中膏 矛盾两极 易学 思维方式
摘要: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苏轼强调的是“质而实绮”——“质”“绮”相反相成。中唐以来,士大夫人生立场的变化导致他们逐渐认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南朝人看来质朴的田园生活及其诗风,在他们看来却极富诗意。苏轼的概括既揭示了陶诗本身所具有兼容“质”“绮”的审美品质,也反映了陶渊明的文学实践经过了从“绮”向“质”、由“质”返“绮”这两个层次进而达到第三层次即“质而实绮”的最高境界,揭示了作家创作艺术成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苏轼通过解读陶诗而建构了“质而实绮”“外枯中膏”、绚烂平淡的转化与结合之美,这种美学观和美学形态反映出中唐以来士大夫“兼济”与“独善”兼备的人生观,也体现了源自《易经》的矛盾两极相互依存、转化的认识与思维方式。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