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国雨.“魂魄”“鬼神”与早期儒家祭礼诠释的内在向度[J].人文杂志,2020,(9):064-72.
点击复制

“魂魄”“鬼神”与早期儒家祭礼诠释的内在向度
分享到:

《人文杂志》[ISSN:0447-662X/CN:61-1005/C]

卷:
期数:
2020年第9期
页码:
064-72
栏目:
出版日期:
2020-09-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0447-662X(2020)09-0064-09
作者:
王国雨
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魂魄 鬼神 祭祀 早期儒家
摘要:
早期儒家基于功能视角对祭祀之道德和社会功能的强调,回答了祭祀“为何必要”的问题,同时,也继承周人祭祀的理性精神,并以魂魄观念和魂气说理解鬼神,回答了祭祀“何以可能”的问题。不同于墨子“明鬼”和民间鬼神信仰强调鬼神的实体与威灵,早期儒家对殷周祖灵观念做了进一步理性化、人文化、非实体化和去威灵化的转化,墨子对其“以鬼为不神”的批评,恰好揭示了儒家祖灵观念的特征。秉持“死而不绝”的生命观和魂魄观,早期儒家认为,祭祖礼仪中鬼神的实质是祖先之魂魄,死后被尊为鬼神,只要必诚必敬地斋戒以祭,基于“气”之感应原理,子子孙孙便可与列祖列宗感通于祭场这一神圣空间中。在祭祀态度与目的上,孔子及其儒家由强调祈福转向强调报本,由强调所信转向强调能信,强调“外则尽物,内则尽志”的祭祀主体本身的努力。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世界中,虽然“事人”优先于“事鬼”,但“鬼神得其飨”始终是儒家社会治理蓝图和信仰世界的主题之一。无鬼神的儒家是不完整的,他们所追求的是“敬鬼神”与“远鬼神”的平衡。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