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健.唐代美学的“思”与“境”[J].人文杂志,2020,(2):090-98.
点击复制

唐代美学的“思”与“境”
分享到:

《人文杂志》[ISSN:0447-662X/CN:61-1005/C]

卷:
期数:
2020年第2期
页码:
090-98
栏目:
出版日期:
2020-02-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0447-662X(2020)02-0090-09
作者:
李健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关键词:
唐代美学 思 境 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
摘要:
“思”与“境”是唐代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王昌龄较早提出并阐释“三格”(三思)与“三境”,赋予“思”与“境”以诗学、美学的意蕴。后来,唐代关于“思”与“境”的认识大都以此为基准,不断地充实着“思”与“境”的美学内涵。刘禹锡阐发了“境生于象外”,皎然提出“取境”,司空图倡导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思与境偕,这些都是“思”与“境”问题的理论延伸。“思”是神思,也是构思;“境”是境象,也是意境。然而,其意涵又并非如此单纯,“思”与“境”关涉到景、象、味。唐代美学家以自己的审美卓见深化了对景、象、味的认识,不仅丰富了唐代的美学思想,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审美创造是一个由感生“思”、感物得“境”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思与境偕”。把“思”与“境”联系在一起,主张“思与境偕”,是唐代美学的杰出贡献,对中国美学意境论的影响极为深远。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