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 帆.浅析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国耻”与“亡国”话语[J].人文杂志,2017,(02):089-94.
点击复制

浅析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国耻”与“亡国”话语
分享到:

《人文杂志》[ISSN:0447-662X/CN:61-1005/C]

卷:
期数:
2017年02期
页码:
089-94
栏目:
出版日期:
2017-02-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0447-662X(2017)02-0089-06
作者:
李 帆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历史教科书 “国耻” “亡国” 进化史观 民族主义
分类号:
K03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清末民初之时所编撰的历史教科书中,两类话语的表达颇为充分,一是“国耻”话语,二是“亡国”话语。一般说来,“国耻”话语主要存在于本国史教科书中,“亡国”话语主要存在于外国史教科书中。两类话语在教科书中的出现,固然是与时代局势以及这种局势所影响下的“学堂章程”“课程标准”的规定密切相关,但作为学校历史教育的主导资源和民众普遍历史观的主要来源,历史教科书表达这样的话语,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在世界进化位置上的焦虑,以及建立和完善近代民族国家以摆脱困境的现实需求。在学术方面,这自然关联着进化史观及线性历史观在其时的“新史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显性的表现则是民族主义叙事的大行其道,实则背后还是中国固有的鉴戒史观在发挥着作用。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16AZS012);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10422102)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