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若恩 刘利华.偏离叛逆/传播传承——“创造性叛逆”的历史语义和翻译文学的归属[J].人文杂志,2021,(4):001-11.
点击复制

偏离叛逆/传播传承——“创造性叛逆”的历史语义和翻译文学的归属
分享到:

《人文杂志》[ISSN:0447-662X/CN:61-1005/C]

卷:
期数:
2021年第4期
页码:
001-11
栏目:
出版日期:
2021-04-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0447-662X(2021)04-0001-11
作者:
范若恩 刘利华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创作性偏离 翻译文学 世界文学
摘要: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创造性叛逆”概念对当下国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翻译文学是译入语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一部分”的论断即为其一,但埃斯卡皮曾多次明确反对过这一论断。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国内对 “创造性叛逆”的阐释基本限于对其概论性著作《文学社会学》中某一段的解读,甚少谈及埃氏专门就这一概念撰写的长文《文学读解的关键词:创作性偏离》。这一关键性资料的缺失导致国内学界对“创造性叛逆”存在一定误读,而《文学社会学》等已有资料的中译本在关键处存在的误译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误读。通过疏通埃斯卡皮“创造性叛 逆”的词源意义并探讨埃氏相关论述的思想脉络,本文指出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的深层意义迥异于其字面意义,它实则兼具“背叛偏离/传播传承”等既相反又相辅的双重含义。从这一观点出发,本文首先肯定“翻译文学是译入语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一部分”这一命题在人类社会还处在民族国家阶段时具有的合理性;进而,本文认为,埃斯卡皮的“创造性叛逆”和古希腊口头文学时代的作品及作者观一脉相承,即一部作品虽归于某一作家名下,但其实质为历代跨越国家或民族疆域的创作流变总和。这也为我们理解翻译文学的归属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翻译文学并非是背叛、脱离原作母体的独立存在,它是在对原作的偏离和传承中产生的变体,我们最终应该超越民族文学的畦封,将其视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