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勇.中国环境史研究与“干涉限度差异”理论建构[J].人文杂志,2019,(04):001-9.
点击复制

中国环境史研究与“干涉限度差异”理论建构
分享到:

《人文杂志》[ISSN:0447-662X/CN:61-1005/C]

卷:
期数:
2019年04期
页码:
001-9
栏目:
出版日期:
2019-04-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0447-662X(2019)04-0001-09
作者:
蓝勇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环境史 环境 资源 干涉限度差异
分类号:
K0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本文认为环境的“改变”绝不等于环境的“破坏”,由此提出环境人类“干涉限度差异”命题。区域环境敏感度天然差异决定了人类改变环境干涉限度区域差异,不同生产力背景下的环境“临界线”差异进而使人类干涉环境的程度形成了时间差。历史时期的资源客观上存在“匠化”“选择”“重建”三种考量过程差异,就会出现主观上资源利用“干涉限度差异”。干涉限度差异表现在历史时期食物资源的利用中的“匠化”程度差异,历史时期燃料、建材资源利用与人类选择取向上的人类的干涉差异;历史时期植物资源与动物资源在重建上回归性差异。为此,中国环境史或历史环境地理学者更应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更应该多储备有关环境、资源的技术知识,更多从事小空间“小生境”的中国环境史或历史环境地理个案研究,更加重视田野考察在中国环境史或者历史环境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努力形成中国环境史或历史环境地理的本土话语。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