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富强.经济学的“主义”之争及其社会哲学基础[J].人文杂志,2025,(2):055-68.
点击复制
经济学的“主义”之争及其社会哲学基础
《人文杂志》[ISSN:0447-662X/CN:61-1005/C]
- 卷:
-
- 期数:
-
2025年第2期
- 页码:
-
055-68
- 栏目:
-
- 出版日期:
-
2025-02-15
文章信息/Info
- 文章编号:
-
0447-662X(2025)02-0055-14
- 作者:
-
朱富强
-
- 关键词:
-
社会哲学观; 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
- 分类号:
-
F091
- 文献标志码:
-
A
- 摘要:
-
现代经济学各流派之间的“主义”之争根植于社会哲学观之中。基于对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间关系的不同认知,西方社会形成了乐观主义、悲观(宿命)主义、务实主义和激进主义四大思潮,进而产生出具有不同理论学说和政策主张的经济学流派。同时,激进主义之外的三大思潮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而形成了西方的主流思潮,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嵌入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这两大经济学分支,这也构成“主义”之争在当前经济学中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存在尖锐的争论,就在于它们建立在对立的社会哲学观之上:前者根基于利益冲突的社会观,从而致力于发掘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后者则根植于自然和谐一致的社会观,从而致力于为资本主义提供合理性解释。不过,发源于西方社会的这四大社会哲学观都根植于自然主义思维之中,从而使得经济学各流派都嵌入了深深的肯定性理性,由此造成理论和政策的极端化发展并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循环转换。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洞察经济学各流派所根基的社会哲学观,进而挖掘它们之间的互补性。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3-21